|
淺談趙紫宸思想中的“平衡”觀念2016-07-22
楊聯(lián)濤? 趙紫宸先生(1888年2月14日-1979年11月21日),是中國基督教新教的一位神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神學教育家、詩人。他是一位深受當時西方哲學和神學影響,而又畢生致力于中國本色神學研究的神學家。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智者,在他的著作中隨處可見他哲學思辯的理性之光,而他又是一位感情奔放、信仰篤誠的基督徒。他生平適逢中華民族危亡的多事之秋,故他的思想總是與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脈搏緊緊相扣,并在時代的變換中不斷的調(diào)整自己的思考,努力尋索著中國教會的前進之路,他以“息息前進”的不懈努力作為他的信仰人生。他的神學不是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戲,而是針對時代的問題,提出的信仰詮釋,并努力尋求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契合點。 趙紫宸的著述甚豐,涉獵甚廣,他在不同時代,面對不同的挑戰(zhàn)與問題作出了信仰深思,在不同的經(jīng)歷中對信仰、對神學作相應的調(diào)整與反省,本文簡簡述他思想中的“平衡”觀念,以期給今天基督教中國化提供些思考。 1、理性與信仰的平衡信仰與理性,往往被人當成兩個對立的概念,一提到信仰,一些人就聯(lián)想到迷信,非理性等。因為宗教本身帶有很大程度的情感和神秘等非理性成分。因此,在今天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發(fā)達,理性充分展示在人類各種活動中并得到肯定的時代,如何讓信仰成為人生命的需要,實現(xiàn)基督徒的人生價值,這是今天教會傳福音所面臨的挑戰(zhàn);同樣,相信上帝全能的主宰,圣靈的奇妙引領和啟示的基督徒,如何理解和接納非信徒理性活動中所包含的上帝的作為與智慧,這是基督徒能否融入社會,成為世上的鹽和光的關鍵。因此,正確認識理性與信仰的關系就成為必須,這也是今天神學思想建設也好,基督教中國化也好,必須面對的課題。 長期以來,追求所謂屬靈的基要信仰使一部分基督徒產(chǎn)生了理性無用的誤解,不少人堅持:唯獨信仰,不需理性。認為神學也是無用,只有信仰才是唯一。這種觀點聽起來很“屬靈”,也有一定的市場。這種所謂“屬靈”的代價是喪失了許多向人見證美好福音的機會,使個人的信仰走向偏狹。 對于信仰與理性的關系,有多種不同的認識:信仰超乎理性、信仰反乎理性、信仰與理性平衡等。這些認識都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有著一定的意義,也有著相應的背景。從這些關系中我們看到,理性與信仰總是有關聯(lián)的,沒有一個人的信仰沒有理性的參與,奧古斯丁認為理性與信仰可互相提供養(yǎng)料,他說:“理解你可以相信的,相信你可以理解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安瑟倫也說:“信仰尋求理解”,同樣理解是為了更好的信仰,趙紫宸所說:“難道信仰的人不從理性么?可以不用理性講上帝么?上帝是理性之源,信仰的人必須遵從理性,亦必須用理性講上帝;但是信仰的人不愿入迷,不愿盲從,而要求切實知道理性的限制,與理性可以達到的程度?!?/font>?任何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只有一些教義,而沒有自己的經(jīng)歷,也沒有一個人在信仰的經(jīng)歷中不經(jīng)歷自己的思考和掙扎,最終理解而接納、相信。信仰是需要經(jīng)過個人的思考和經(jīng)歷,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從,亦不是一成不變的照搬古人、死守傳統(tǒng),而是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成長。一個有生命力的基督徒,必須經(jīng)歷不斷成長的過程,這過程就是個人在理性參與中的不斷思考,不斷否定,又不斷肯定,從而完成從道理的開端進到完全的地步。如果一個人只是信,而不管信什么,那就是迷信;如果一個人說只要信上帝、基督就行了,而不管信的是什么樣的上帝和基督,那就會導入極端甚至異端。因此,信仰沒有理性的參與,是盲目的、危險的、無法進深的。當然,不要信仰的理性也是沒有生命,沒有方向和歸宿的。在趙紫宸看來,神學是要理性才能清楚闡釋的,信仰與理性是統(tǒng)一的,是互相補足的,信仰有所不達,理性也有所不能,但信仰與理性結合,在不同的層面上豐富對上帝及其真理的認識,在理性之上接連信仰,在信仰之中參與理性,才能幫助我們建立健全的完整的信仰。 趙紫宸在各種文化思潮沖擊傳統(tǒng),人民努力尋求治國之方的時勢中,以理性來詮釋基督教信仰,把圣經(jīng)中一切不合理性的成分一概否定,這是他為解決當時基督教所面臨的危機所采取的方法。今天來看他的思想,似乎有些太過了,這是他那個時代所決定的,早期他高舉理性,對人過分的樂觀,使他的人論理想偏離了現(xiàn)實教會及社會的狀況,以至于難于實現(xiàn),就如海市蜃樓。他的思想超越了那個時代所能夠理解的范圍,也超越了人本身所能夠承擔的限度,人成了上帝,這是無法被人理解的,盡管他并不是要表達一種神學概念,只是要為處于危機中的基督徒指出一條通向上帝之路,尋求拯救國家之方。隨著趙紫宸個人經(jīng)歷的轉(zhuǎn)變,使他放棄了早期的理想,轉(zhuǎn)而強調(diào)內(nèi)心的信仰,這種轉(zhuǎn)變同樣使一些人難以理解和適應。這是他那個時代所決定的,是由當時整個社會的動蕩,基督教在中國處于初始階段,沒有成熟的思想和組織,一切都在探索和形成之中所決定的。而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全然的改變,正確認識理性與信仰的關系,使二者平衡于基督徒信仰生活中,這不僅影響著個人生命的成長,也影響著教會的發(fā)展。教會處身于世,面對社會的問題,需要信仰的安慰與解釋,也需要理性的參與和接納,這樣教會才會有活潑的生命力,并成為社會中的積極力量,成為上帝在世界的美好見證。 2、信心與行為的平衡信心與行為的平衡,是使徒們所關注的問題,保羅和《雅各書》的作者都對這個問題有專門的論述;同時也是神學關注的問題,更是基督徒道德生活的現(xiàn)實問題。 許多弟兄姊妹都喜歡“因信稱義”,“因信稱義”也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我們承受的救贖之恩,是上帝白白賜給的,借著相信在十字架上為人犧牲的耶穌基督,上帝就稱人為“義”(注意不是已經(jīng)是義人了),更準確的說是:上帝就恢復了人與他自己的合宜關系,但若就止于此,只要信就夠了,或者以信廢行,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雅各書》的作者呼吁人在信之后要將看不見的信用看得見的行為表達出來,因為有信心沒有行為,尤如身體沒有靈魂一樣是死的(雅2:26)。信只是基督徒生命的開端,要得到救恩,除了相信以外,實無他法,但要進入完全,并在基督里得著更全備的拯救,卻是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要恐懼戰(zhàn)兢作成得救的功夫。借著信心在生命中見證基督,活出基督,以行為證明自己的信心。趙紫宸用“以信為直”作為基督徒的人生目標,有了信心,還要加上相應的行為,在世上活出一個“信”者應有的生活。一個已經(jīng)相信的人,必須用來自上帝的能力實現(xiàn)耶穌基督的完全,享受與耶穌基督一同奔向永恒完美進程的快樂。 信心與行為尤如硬幣的兩面,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酵綄τ谏鐣囊饬x就在于從基督信仰里所發(fā)出的行為價值。在趙紫宸看來,基督教無他,基督也,他說:“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人格的精神,因此我們對于任何人的使命,特別是對于現(xiàn)代青年的使命就是發(fā)揚我們自己的信德,表彰所信仰的基督。”?這是他對那個時代基督教在中國的前途的見解。在今天也不例外,效法基督,學像基督,以自己的道德行為表彰基督,表明自己的信心,是上帝對歷史進程中人的要求,是基督徒表達自己信仰的最好方法,是實現(xiàn)光和鹽作用的必須途徑。 大凡宗教都與倫理道德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對于一個信仰者來說,相信某種教義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實行那種教義所規(guī)定的宗教道德,而這種宗教道德涵蓋著一般的社會道德。基督徒是教會中的一員,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如何使這二者的身份自然有機的統(tǒng)一,就是基督徒如何將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要求施行于世的問題。這就需要基督徒美好行為的見證。對基督徒的認識不是看他每天花多少時間禱告,背得多少圣經(jīng),是否常念“主啊主啊”等詞,而是看他能夠多少程度上實行基督關于愛、公義、憐憫的教導。信仰是內(nèi)在的別人無法看見的個人的需要,而行為是外在的基督徒生命的自然流露,是社會的需要。 趙紫宸一貫強調(diào)人的道德與人獲救的重要關聯(lián)。他在救恩觀中對“成旨論”和“同一論”的論述,強調(diào)了人的努力,強調(diào)救贖的行程,糾正了人在上帝面前只是被動接受救贖之恩的消極救贖觀。用“以信為直”消除了因信稱義所引發(fā)的因信廢行的誤解,使人在經(jīng)過基督的救贖之后,以全新的狀態(tài)投入到上帝永恒的創(chuàng)造之中,實現(xiàn)人生的至善。上帝的救贖因人的參與和努力才有意義,才發(fā)生功效。因為救贖是一個動程,不是一個決定了的結局,上帝借著耶穌基督為人打開的通路,需要人自己去行走。 信仰是雙向的,上帝從上而下的拯救,給人開了從下而上的路徑,人需要對上帝已經(jīng)成就的救恩作出自己的回應,并且人的回應和努力也是“作成得救功夫”不可少的因素。因信而有美好的行為,才能更好享受與上帝協(xié)作的救贖行程之美。 3、今生與永恒的平衡參與社會服務,是基督徒對上帝的仰望和順從。從舊約先知到耶穌基督,到歷代圣徒,他們一直是所處社會中的良心,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起著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們把對社會的參與視為神圣的使命,始終關注著社會的非正義現(xiàn)象,扶助軟弱,宣揚真理,宏揚真善美?;浇虝谑澜鐨v史的發(fā)展中,也常常成為一股積極的力量,許多基督徒以基督舍己愛人的精神融入到社會的事業(yè)中,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醫(yī)藥衛(wèi)生、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以他們的美好生命見證了基督教的價值。 作為中國社會中相對少數(shù)的群體,基督徒如何來見證蘊含于教義內(nèi)的社會價值?社會參與為基督徒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作為一個社會人,不管信仰什么樣的宗教,都不能不思考自身與社會的關系,消極、避世、自義、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的狹隘思想是不能與現(xiàn)實的社會相適應的,因此,對于社會的參與度,就成為檢驗基督徒信仰的試金石?;浇虤v來有著對于社會參與的美好傳統(tǒng),馬丁路德以“因信稱義”作為改革的口號,否定的是以人的行為作為“獲得上帝恩典與否和多寡之討價還價的法碼。”?而不是否定真誠信仰所流露出來的真實善行。他肯定了世俗工作的神圣性,形成了“將上帝無限的恩典與屬世生活和勤奮工作而蒙福完全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新教神學理念和價值觀。”?加爾文受其影響提出了“天職觀”的思想,消除了工作之等級及圣俗的界限,肯定了基督徒對于社會參與的神圣性?;酵皆谏系鬯才诺穆殬I(yè)中盡心努力,就是完成上帝神圣的呼召。因為“基督徒對于社會的服務和關懷本身就是源自信德的自然而然的行為。”?信仰的意義是在群體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參與到團契中,積極服務社會,這是基督徒的人生意義。不服務社會,不進入人群,就不能顯出信仰的真義,就如燈是為照亮別人而存在,是放在燈臺上而不是放在斗底下?;酵绞巧系墼谌巳褐械囊娮C,就如保羅所說,是一封向眾人介紹所信之基督的“薦信”。一個獨善其身,只講個人修行的宗教,是不會被社會所認同,也很難在社會中存在和發(fā)展的。 在一些基督徒心目中有意無意還存在著一種界限:屬世與屬靈。他們按自己的理解把世界分為屬世和屬靈,與信仰有關的就是屬靈的,好的,與信仰無直接關系的,就是屬世的,不好的。帶著這樣的偏見,使他們不愿意或不屑于參與一些有益的社會事業(yè)或活動,這是基督福音無法廣傳和非信徒無法正確理解基督教的原因之一。丁光訓主教曾說:“他們(那些不信的人,筆者注)在教會之外,卻不在上帝之外。”宇宙萬事萬物都在上帝之內(nèi),“道成肉身深深影響人們和宇宙的整個生活,沒有哪一個領域不受基督恩典的影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從這個角度看就不存在所謂屬靈與屬世的界限,就能幫助基督徒以自己美好的行為參與到社會服務中,特別在中國基督徒還只是少數(shù)的情況下,參與社會服務,建立人間天國,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是基督教獲得理解、認同、尊重的必須功課。 基督徒信仰的歸宿在永生,在天國的實現(xiàn),但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愿你的國降臨,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描繪的卻是一幅人間天國的美好畫景,這是基督徒奮斗的理想,是參與社會的人生意義所在。因為天國是他境的,也是此境的,是未來的,也是不斷努力中的現(xiàn)實。在上帝旨意通行的地方,在充滿上帝愛人之愛,行公義,好憐憫的地方就是天國。 趙紫宸在一切都在打破、又等待著建立的動蕩時代,日夜思考基督教對時代當有什么樣的意義,基督徒對于中國社會當有怎樣的貢獻等問題。因此,他指出基督教對于社會的意義在于基督徒對社會的參與,在于以建立完善的個人開始,從而建立完善社會的人格努力。他認為宗教不是一種玄學,更不是一些儀式,而是一種生活,是人對于宇宙全部的態(tài)度行為。?是長流的,向前的,未完全而向著完全行進的動程。?是尋求真理的那片苦心,是對大我——民族、國家——的那片忠誠。?他認為道成肉身的事件表明了上帝對人類社會的肯定與參與。強調(diào)了個人的得救與社會的得救是相輔相成的,認為絕對圣潔而不關注社會,不負起當負責任的個人得救是沒有意義的。?“教會本身不但表顯道成肉身的真理,并且更是表顯有社會的道,成為信眾團契的形體。道成個人的肉體,道亦成社會的肉體?!?/font>?關注社會是教會的神圣使命,因為教會是繼續(xù)耶穌基督的逐漸成形的道成肉身,她的圣工便是使超越的基督教的道德,貫注于現(xiàn)實世界之內(nèi)。?趙紫宸是十分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國家救亡運動的學者,“積淀在他意識深層的儒家‘內(nèi)圣外王’之道與自由主義神學輝映成趣,使他無法不關注社會。”? 四十年代后期,趙紫宸早年人格主義的理想難以在當時的社會實現(xiàn),但他并未因此而失望,也沒有遠避社會,獨善其身,而是從信仰的深處去關注社會。把個人的成長放入教會的成長中。他認為一個人是不能躲避于人群之外的,退隱躲避不是基督教的方法。?教會是處于世界這個大圓中的小圓,“一個健全的社會離不開教會,一個健全的教會同樣離不開社會。無社會,教會則成無皮之毛,而無教會,社會則成無靈魂之軀。”?他又說:“基督教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超越而內(nèi)在的永恒世界,一個是流動而變遷的現(xiàn)實世界。本于上帝神性的至善至愛,在永恒的世界里扎根,而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開花結果?!?/font>?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在現(xiàn)實世界活出永恒生命的見證,由教會開始影響社會,以人格的建立參與整個社會的建立。教會的見證就是以舍己、服務他人的犧牲精神繼續(xù)耶穌的工作。趙紫宸畢生追求著個人層面的宗教經(jīng)驗與倫理生活和正視社會時代問題與國家重建的結合,因此,他能夠在退而進到個人神秘信仰的深處的同時,也能出而融入于社會人群之中,關注著教會的成長,關注著社會國家的發(fā)展。他認為福音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個人與社會不可分割,個人人格的統(tǒng)一,跟隨耶穌,服務社會,建立良好的社會,反過來促進個人的改造,人在這種關系中互相影響、彼此成長,從而達到社會國家的建立與成全。 上帝的國既是永恒的,也是歷史的,而歷史是人與上帝共同參與的進程。天國是不斷演進的生活,是未來的,又是永遠在面前的,已經(jīng)成為事實的,天國在人群中,又在人愛人的事業(yè)中。?因此,天國是需要人努力建設的,作為基督徒,我們既盼望著那永恒的,完全脫離了罪的轄制的屬靈天國,更注視著面前的,我們可以把握的世界,用耶穌基督的完美人格作為建立人間天國的目標,以關注社會事業(yè),來迎接永恒天國的來臨,因為天國不是突然的從天降臨,天地也不是都要廢去,乃是要更新,上帝等待人參與到這更新的過程中,這是上帝賦予人在世上的神圣責任。 4、愛上帝與愛社會的平衡上帝是愛,愛是包容的,不是排他的,是分享的,不是保守的,是接納的,不是拒絕的。這樣一位愛的上帝是容易為中國人接受的、行動的上帝,因此,在中國處境中的基督徒,有這樣一位愛的上帝,愛他人是基督徒當然的責任,也是基督徒融入主流社會的契機。上帝是宇宙的愛者,分享愛,不只是與我們的弟兄,而是與所有需要愛的人。人都是上帝按著他自己的形像所造的,都有權利享受和分享上帝的愛,我們無法擁有愛,除非我們與人分享,我們無法享受愛,除非我們愿意愛人。道成肉身的使命就是愛——舍棄自己生命以成全整個人類的愛,基督徒歸信基督,被愛激勵,不是據(jù)為己有,也無法據(jù)為己有,而是分享,使愛成為更多人的生命。 趙紫宸筆下的上帝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絕對者,而是一位人性化的,具體的位格,是充滿溫情的慈父。雖然,他在后期思想中,調(diào)整了對人與上帝間關系的認識,強調(diào)了人與上帝的不同,但他并沒有把這位上帝推出人間,放到云霄之上。上帝是愛,有愛就是天國?;酵剿瓮奶靽皇且粋€虛無的精神世界,而是上帝的愛所貫注的人群。上帝由人的信心而加給人有愛的能力?!吧系蹛凼廊?,……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保s3:16) 這永生是上帝在愛中賜予的,也是在發(fā)揚上帝的愛中才能完全享有的。趙紫宸說:“上帝與上帝的愛住在心中就是生,因愛而為罪人舍生命是死,因死而自我與人同得發(fā)揚上帝的愛是永生”。? 基督徒在世界無法不與他物、他人發(fā)生關系,而信仰就是幫助人處于正常的關系中,其功用是“使人與物,人與人,人與上帝,在別無他法可以發(fā)生交通的際會中,發(fā)生實在的關系。”?只有在愛中的關系才是和諧正常的關系,因為上帝是愛,信上帝,愛上帝,就當從愛人開始。道成肉身住在人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他成為人,不是為了全能,而是為了愛,不是為了榮耀,而是為了憐憫?!?/font>?他磨碎自己,喂養(yǎng)眾人,如一粒麥子,落在地里死了,賜給多人生的希望。這是信仰的實質(zhì)——為愛而舍棄。耶穌以天國為事業(yè),卻從關心每一個人,特別是被人厭棄的社會底層人開始,在《路加福音》第9章12至17節(jié)耶穌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跡中,丁光訓主教注意到:“當時,對于耶穌基督是誰,人們一定有各種不同的觀點,意見紛紜。但基督對于一切觀點都很尊重。他關心的是整個人群,是全人類,不單是人群中承認他為主的人。”?耶穌最關注的是人是否理解和接受并發(fā)揚上帝的愛,而不是人是否承認他為主。因此,他總是能夠?qū)θ魏稳?,包括不認識他恨他的人,甚至釘他十字架的人,都付出完全的愛,他相信,真正明白、理解和接受他愛的人,最終會認識他是誰并承認他為主。這是耶穌最智慧和最有能力的傳福音方法。當我們向人滿篇理論大講基督教、大講上帝,卻沒有愛的溫柔、行動和表現(xiàn)時,又如何能夠讓人信服?! 信不只是信念,而是“信受”,是相信與接受的生活;信也不是一個界限,把自己與世界分離開來,只關注個人得救,或者獨自享受從上帝而來的愛和恩典,而是與人分享;信更不是一個標準,以此評斷不信的人,而是跟隨耶穌舍己為人,服務人群,實現(xiàn)上帝愛人之愛的生活。趙紫宸如此定義基督教:“基督教是憑上帝在耶穌的生活里所顯示的愛與愛的永生而實行的生活?;浇?,換一句話說是上帝與人同居同行的倫理生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個基督徒,不管他的信仰有多么超越,又如何為著將來的榮耀而輕看現(xiàn)世的一切,但作為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分子,人有不可推卸的倫理與社會職責,這是人達到美好未來,進入他世界的必須經(jīng)程。趙紫宸常說:“人生是友誼”,?友誼是彼此認識,心靈感通,到共生死的地步,就如耶穌為我們舍命,使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實現(xiàn)友誼人生,分享共同的愛與美好。趙先生的另一格言:“人生是圣禮”,?則是努力實現(xiàn)信仰與生活的統(tǒng)一。把對上帝的相信和對人的愛統(tǒng)一在基督徒生活中,就是平凡中的神圣。上帝是愛,這愛是賜人生命,引領人前進的愛;這愛是與人分享的愛,信這位上帝,最能表明這信的就是實現(xiàn)上帝的愛,與人分享上帝的愛。
|
浙江光鹽愛心基金會 | 中國基督教網(wǎng)站 | 金陵協(xié)和神學院 | 國家宗教事務局 |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 |華東神學院 | 廣東協(xié)和神學院 | 重慶市基督教兩會 | 湖南省基督教兩會 | 廣西基督教兩會 | 陜西省基督教兩會 | 河南省基督教兩會 | 北京市基督教兩會 | 廣東省基督教兩會 | 湖北省基督教兩會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 | 內(nèi)蒙古基督教兩會 | 青島基督教兩會 | 成都市基督教兩會 |
版權所有:浙江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浙ICP備15043450號-1 管理后臺 |